麻w痘w传w媒直接进入,我们为何而生?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实现自己设定的意义。 死亡,教会人一切。谈死必先谈生。 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生命是一种高贵的存在。生命的奇特之处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个生命都是最重要的。生命是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每个人从生下来那一刻起,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过程,即向死而生。我们不能改变走向,只是走得快慢的问题。走的快的人,看透了生死,感到时间不够用,拼命走,看到了更精彩的景致,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走的慢的人,感觉无事可做,认为生命很长,办事拖沓,最终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向死而生应先理解死亡,接受死亡。若我们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人死去,而自己还健康地活着,我们才能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的事情在生命面前都会显得轻松,人才会豁达和超脱,不会轻言放弃。 人其实是动物,稍有不一样的动物,但终究还是动物。而每种动物其实都是一个个生灵,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每个生灵都有自己自然生老病死的权利,每个生灵都有拥有自己生存家园的权利。 贤,仁德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遇到一个有道德品性优美的人,就要向他学习,想自己能有他那样的美德;遇到品德不好的人,不是轻视他而离开,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地方。 我们应让孩子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要片面追求消费型的低端快乐,要放大孩子的理想格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教育孩子要向真正德才兼备的社会实用性人才和做出独特社会贡献的人物学习看齐。 多难兴邦,大灾凝心。在灾情面前,做好自己应做的,积极配合大至国家小到社区乃至住宅小区的要求,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 孩子现在的角色是学生,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努力求知、健康成长。自觉学习的孩子,把学好当作自己的责任。让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孩子自己的事,远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学会自我管理,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学会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学会独处,则是对自己最好的热爱。 一个人,若学不会独处,不善于自我净化,注定会变得庸俗。我们往往缺乏静下心来的意识和勇气。 学会独处,要从简单的做起。适应独处的生活,让孩子不妨自我进行计划,每天能单独做些什么即自我管理。家长应引导并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然后不断强化孩子好的做法。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让孩子安静地去完成计划,在学习时让孩子独处,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在休息时让他发发呆,楞楞神;即便是玩耍,也让孩子自己琢磨,自己玩的高兴。家长和孩子一起多看看书,并能适时的探讨一些作者的观点和内心,也让孩子能够逐渐看到自己的内心,逐渐能够真正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黄金法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我们应引领孩子做一个严于律己、致力奉献、有家国情怀的道德高尚的人,我们也应该做一个具有同理心、宽以待人的富有人性的公民。 当下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草率复学,隐患多多。 教育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有效的措施出来之前,缓一步再复课,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家长、老师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只担心孩子荒废学业、荒废人生。人生漫长,荒废个一年半载的,有什么了不起。20岁之前的人生,都是可用来荒废的。只要安然成长,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出发。学校教育没那么重要,孩子不上学不照样在成长?甚至成长得更好。读书看电影,上网听课乃至玩游戏做运动撒野发呆,孩子获得了比在学校多得多的成长机会——在学校只有一个选择,刷题。这次疫情揭露了一个可怕的真相:学校教育有时候是在给孩子的人生添乱。 网课之前,宅家防疫,家人和平相处,母慈子孝,岁月静好。开始上网课,一瞬间烟熏火燎,鸡飞狗跳。 教育部门有压力。教育决策部门的压力来自家长,太多家长期盼着神兽归笼。相比于孩子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家长就那么无能,不能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奉劝家长多考虑自己的问题,少指责孩子,更别推卸自己的责任,把孩子往外一推完事。虽说国内疫情好转,但疫情尚不稳定,时不时传来一些忧心的消息。 复课复课最令人无语的是形式主义。措施不可谓不多,规矩不可谓不繁复。这些规矩只是不断给孩子和家长增加麻烦,施加压力。 归根到底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