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宙文学

从《论语》中看孝道(中)

中字HD与上司出轨的人妻, 【注释】 ①曾子:孔子弟子,姒姓,曾氏,名参,春秋末年思想家。 ②夫子:对孔子的尊称,也称“孔夫子”,后来夫子这一称呼扩展,成为对老师的尊称。 ③孟庄子:鲁国大夫仲孙速,因孝而闻名。其父献子,名蔑,因有贤德而闻名 ④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不改变其父亲所任用之人和其父亲施行的政策。 【译文】 曾子说:“我听先生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还是可能的,只有没有改换了他父亲所用之人及所行之政,是难能的。’” 【讲解】 参考《论语·学而》中,我们昨天看到的“三年无改于父道”可知,这两篇是有联系的,虽然在书中一个在第一章,一个在第十九章,但是这中间的“无改于父”,却是有联系的。 根据《左传》记载,孟庄子沿用了其父篾子确立的军赋办法,称为不改“父之政”。 朱熹认为孟庄子单独成一篇的原因是,“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意思是说,孟庄子的父亲有贤德,而孟庄子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守其政用其人,就是无改于父道的表现。虽然孟庄子其他的孝行也可称赞,但是都没有这一件更值得学习。 我们从《论语·学而》中已经得知,“无改于父之道”指的是无改于父之正道,所以在这一点上,孟庄子的孝行就得到了孔子的肯定。我们也可以更加相信前一篇里我们总结出的结论——学习父母的“正道”且一以贯之,是谓孝。 而大多数学者众说纷纭,孤立了学而篇中的观点,并以此认为孔子出错了,泽茜就不敢苟同。不知诸位有何高见?欢迎私信交流。 【注释】 ①几:稍微,表示少数。 ②谏:劝谏,指提规劝、建议。 ③见志不从:志,意见建议。从,听从,这里指父母不赞同、不听从自己的规劝。 ④又敬不违:又,应该。敬,恭敬,此指态度恭敬。违,违逆。 ③劳:忧愁。 【译文】 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的看法表现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心生怨恨。” 【讲解】 关于几谏的意思,最好采纳朱熹的看法。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即父母有过,为子女者应当微言讽劝,不可怒色而对。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意思是说,所谓的“几谏”,就是轻微的表露自己的看法,不用过于强调以致恶言相向(不务竭言)。等父母心气悦怿,再继续规劝(相机进谏)。 “不违”则有两种说法解释:一是不违其父母;二是不违其原初规劝的意见。 而这一篇是在不唐突触怒父母的同时,规劝父母,尊敬父母(务欲置父母于无过之地——钱穆)。所以说,敬是敬父母,但是规劝也应规劝,只是不要唐突父母之意就好。 劳而不怨:劳是忧愁的意思,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态度应当是忧虑的,而不是怨恨的。规劝之后,父母不从,就应该寻机再次规劝,是为父母操心。 所以说,我们在日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应当时时刻刻的做到“敬”,但是“敬”,不是盲从的“敬”,应该心平气和的多次劝说(“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我们生活中许多人对父母说话总是大吵大闹的,摆出一副至高无上的样子,但是学习过了这一篇之后,我们就要反思了,我们平时与父母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是大吵大闹甚至不惜恶言相向,还是应该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谥号“武”,是上一篇里孟庄子的玄孙。 ②其:指代子女。 【译文】 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讲解】 这个孟武伯大家一定熟悉,就是上一篇里孟孝伯的玄孙。据《通天家谱》中记载,“仲孙”这一姓氏,最出名的就是我们熟知的“亚圣”——孟子。 另外,此篇中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句。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是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泽茜为大家一一查找,供诸君理解。 朱熹认为,“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 ” 父母关爱孩子的心是无微不至的,总是担心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病(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那么做的孩子就应该体恤父母之心,事事小心谨慎,“常以谨慎持身”。 钱穆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为这样子说来,显得原文弯弯绕绕,解读的多一纡回,“于唯字语气不贴切”,所以不能选择。 第二种说法,子女用心过甚,反而让父母不安。所以做子女的,应该牵挂父母的身体,处处小心。 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争议,孟子也认为“父子之间不责善”,表示同意这种说法。 但是,泽茜请教了古代汉语的老师,按着这个意思来讲,原文的说法应该是“唯父母疾之忧”,而不是“父母为其疾之忧”了,显然与原文是相悖的。 最后一种说法,“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 意思是说,子女无论学习、事业、婚姻都做好,不让父母忧虑,这个时候,父母就只能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就可以称之为孝了。 换到现代来讲,泽茜以为,为人父母总是事事关心、时时担心,所忧所虑远大于欣慰心悦,而孝又是一种顺德,最贴合的应属第三种说法了。 参考资料:《论语》(中华书局版)、《论语新解》(钱穆)、《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春秋左传》(中华书局)、《内则》、《通天家谱》 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泽茜,在中国传统文化道路上求索的普通人。

相关推荐

从《论语》中看孝道(中)
泽茜泽茜 · 3963阅读
春日游,李白醉笔舞
梦回长安 · 4233阅读
春日游,李白醉笔舞
琴心剑魄 · 4778阅读
语速的快慢:透析人心的“暗语”
蔡军田 · 6060阅读
细数流年||梦想美丽如蝶
蓝江365 · 3513阅读
知乎高赞:羞答答的小姐姐行业。
逆流而上的毅哥 · 7371阅读
喝火令·水中月
纳兰蕙若 · 3087阅读
难忘童年小人书
走过岁月知冷暖 · 8258阅读
读《长相思》
心足而爱瀛 · 4358阅读
春日游,花开如海
书卷多情 · 6359阅读
永远的离别
琴心剑魄 · 5423阅读
“和你一起生活”-西安
八零五一 · 9516阅读
想起来就好笑的韩烁
心足而爱瀛 · 8572阅读
道德经(六十八)> 不自视故彰
巨山寺 · 3173阅读
【袭人一个不可忽视的“丫头”】之二
异趣盎然 · 8784阅读
经典语录:智慧的火花与情感的共鸣
墨舞青云 · 1851阅读
论语简译(学而第一)
然于然 · 8379阅读
永远的约定与孤单的回声
风华绝代 · 1300阅读
春风拂面,诗意盎然
月落乌啼 · 3575阅读
为人一世,从无而来,重归于无
白三缘 · 348阅读
岁月之言:心灵的阳光,情意的写照
诡语娜娜 · 9047阅读
永远的告别
清风醉月 · 4378阅读
八十、仁义天下(十九)
振鹭于飞及西雍 · 314阅读
资治通鉴|卫温到过台湾没?
龙门村夫 · 2010阅读
都市奇幻:星际奇缘爱上你(41)
诡语娜娜 · 1157阅读
【海棠社】第607社社课‖七律·药
诗词海棠 · 8605阅读
性文学系列之四:春宫图
高丘上 · 2345阅读
《<史记>研读》88:律书
黄河歌者 · 4014阅读
《一年顶十年》牛人篇
董佳琦Jacky · 7464阅读
从地摊儿经济说起
当代艺术 · 7136阅读